拿下全球最大单笔订单 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首位

[徐汇区] 时间:2025-04-05 13:32:18 来源:养虎为患网 作者:米哈伊玛蒂耶 点击:27次

但他又认为克私奉公也是成圣的法门:圣人无私无我,故功高天下,而无一介累其心。

其二,能贯通性命之情。五霸一般指齐桓、晋文、秦穆、宋襄、楚庄,三王一般指夏禹、商汤、周文、武。

拿下全球最大单笔订单 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首位

崔憬曰: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之义也。这种人性的二重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。阴为小人,在外顺以听命。他主张道也、理也、诚也、天也、帝也、神也、命也、性也、德也、太极也,名虽不同,其实一也,一于太极,太极即气。这是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共同体。

《广雅·释言》:内,里也。霸道是霸者,务施报图大权而共小节,据实势而崇虚名者也。如何才能成为圣人,这不仅要有崇高的生命境界,还需要坚实的道德践履。

[7]87若依孟子所论,也只是先公后私,而非因公废私。故博施济众,乃圣之功用。这样立身于天地之间,才能与万物大同。程颐以公释仁,故而在修养工夫上,主张通过在实践层面的克己去私的工夫,进而达到对仁的遵循。

可见,以公释仁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公所具有的实践性、现实性。[1]144 人心私欲,故危殆。

拿下全球最大单笔订单 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首位

这种境界体验即要求每一个生命要超越个体的情感、欲望,才能达到对仁本体(性理)的体证,否则就是自私、自小,而不仁。如果说一体之仁是在生命境界上,引出了主体内在心性的超越性,那么以公释仁,则是在实践层面上,触发了公与私的紧张。有论者指出:只有在‘公‘私的价值义上,孔孟儒家才讲‘大公无私和‘公正无私。[6]265 程颐的以公释仁引出无私论。

朱子亦云:学者若得胸中义理明,从此去量度事物,自然泛应曲当。就人自身而言,这种性理就是父子君臣等一类的道德伦理,也即仁之理,而且这类伦理,非人为安排的,其与天理一样都是自然的定理,这样,人文之理与自然之理统一起来。[1]312 敬则是不私之说也。听其言,其入人也,如时雨之润。

这种生命境界则要求每一个生命要超越个体小我,才能达到对大我境界的体证,即至公无私,大同无我的内在体验。识得此理,以诚敬存之而已,不须防检,不须穷索。

拿下全球最大单笔订单 中国造船业综合竞争力跃居世界首位

程颐提出以公释仁,把内外、主客关系、己与他、个体与群体、人与社会、自然之间的一体关系,确定为公,即仁之道。一、仁之体与仁之用 就本体论仁学而论,万物一体思想来自张载《西铭》,其中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深受程颢赞许:订顽一篇,意极完备,乃仁之体也。

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?[1]74 子曰:至公无私,大同无我。天理本体与仁本体合一,使儒家伦理获得了宇宙本体意义,而具有普遍性、绝对性、权威性。此一思想也被朱子所吸收,他对程颐以公释仁的实践面向又作了一番论证。[3]344 作为万物中的一类,人与万物一样都有其性理。如手足不仁,气已不贯,皆不属己。他说:公却是仁发处[4]116,认为公是仁的发用,即公是仁的方法,只有做到了公,才是行仁。

[1]372 在程颐看来,好人恶人是仁之用,即仁者用公心处理现实中己与人之间关系,就此而论,人不循私逞欲,是心之公,也就是忠,以之施于人叫做恕,即一贯之道。他说: 夫天地之常,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。

程颢纯粹如精金,温润如良玉。万物一理、万物一性就是一体之仁。

才不敬,便私欲万端害于仁。原文参考文献: [1]程颢,程颐.二程集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04. [2]张载.张载集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78. [3]朱熹.四书章句集注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1. [4]黎靖德.朱子语类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6. [5]冯友兰.中国哲学简史[M]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. [6]陈来.仁学本体论[M]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. [7]孟子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6. [8]郭齐勇,陈乔见.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09(1):57-64.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二程 仁说 。

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?若不有诸己,言不与己相干。以公理施于人,所以恕也。内容提要:二程共同建立了理学,推动了仁学的本体化。程颢的以万物一体言仁,既是本体论,又是境界论。

这样,程颐把人心之公,转化为孔孟的忠恕之道,而忠恕正是原始仁学的践履功夫,所以他说:忠恕所以公平,造德则自忠恕,其致则公平。[4]116实质上,这种关系就是体用关系。

[1]153在他看来,忠恕之道是公平处事原则,人的德行修养必自忠恕始,做到了忠恕,那么就能做到公平。生生之谓易,生则一时生,皆完此理。

因此,仁之一体与仁之公的关系就是体用关系,正是这种关系的存在,所以他强调非以公便为仁。程颢的识仁是一种直接体悟仁道本体、进入天人境界的工夫。

原始儒家一直强调义利之辨,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孟子的舍利取义,到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,再到程朱理学,依然固守儒家这一价值传统。其一,孔孟的求仁是诉诸人的感性经验,是仁之方,程颐的成圣是诉诸人的道德理性,是复性、明理。程颢以一体言仁,其哲学价值在形而上的层面上肯定了仁的本体性。但他又认为克私奉公也是成圣的法门:圣人无私无我,故功高天下,而无一介累其心。

这种关系就如人的手足一样,如果缺乏这种感通知觉,就不属于己了,即不认痛痒谓之不仁,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。程颢深会此意(西铭某得此意)[1]39,据此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断。

[1]1271在他看来,道德主体做到无私、无我,就是圣人。进而言之,这种大我就是不能有诸己,也即是无我。

所以,程颢强调从自我主体之心去体悟、察识形而上之仁体。其二,理欲之辨、公私之辨是义利之辨合乎逻辑地发展。

(责任编辑:张力仁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